“人口因素十分重要,是长周期、慢变量,势大力沉。”在2024年最新出版的《大国人口》一书中,作者知名经济学家、泽平宏观创始人任泽平以此为起笔。
据《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》统计数据,2023年我国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,总和生育率1.0左右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。基于这个背景之下,任泽平团队呼吁应加大力度放开并鼓励生育。
人口在中国经济长周期及结构转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问题宏大,却已经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。最直观的体现,是在多种论断中,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消费欲望不足,房地产企业频繁出现流动性危机,人口问题都被描述为问题背后的“基本面”。
楼市之外,人口变化又会对消费、股市、债市等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什么影响?应如何预防和应对扑面而来的人口危机?
为此,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与任泽平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,围绕当前少子化、老龄化、不婚化三大困境,探讨房地产、地方化债、股市的破局之道及趋势。
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:
凤凰网:我们关注到您的新书《大国人口》,直击当前热点话题——人口。在您看来现在我国人口问题是怎样的现状?
任泽平:中国人口有三个趋势:老龄化、少子化、不婚化。
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儿童少了老人多了,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应该是空前的。中国的生育高峰是在1962~1976年,70年代末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单孩政策,生育率就断崖式下降。
1962~1976年,我们总和生育率大约是6左右,当时出生的这一批人,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,是我们的人口红利,但这一批人正好在未来的5~10年加速退出劳动力市场,开始进入老龄化。
中国未来的老龄化有多严重?根据测算,再过二三十年,大约2050年到2060年,中国人口的1/3 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。什么概念?我们会比日本的老龄化还要严重。日本现在65岁以上人口大约占29.3%。
第二个少子化,现在中国的少子化已经非常严重。2023年生育率是1.05。美国的生育率是1.8,法国大约也是1.7~1.8,英国、德国大约是1.6,而日本的生育率是1.3。我们比欧美国家的生育率低了50%,比日本还低了20%,少子化生育率在全球排倒数第二。
第三是不婚化,现在离婚率上升,结婚率在下降,年轻人不愿意结婚,更不用说生孩子了。
凤凰网:这三大人口趋势,目前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吗?
任泽平:我们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还没有形成共识,如果你真的估计到它的严峻性,你一定会下决心去改变。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太高了,中国的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二,中国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全球正数第二,换句话说,我们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,但是全球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最高的国家。
所以才要呼吁降低生育成本,要发钱。
凤凰网:现在解决问题的窗口期还在吗?
任泽平:最早我们呼吁放开生育,呼吁放开三孩,当时争议还比较大。五六年前呼吁放开生育,大家的担心是一放开会不会出现人口大爆炸?其实这些担心根本不会存在,但如今再不放开就晚了。
凤凰网:在社交媒体上,很多90后00后对“鼓励生育”存在一定的抗拒。
任泽平:生孩子不要指望90后00后,要指望70后或者80后。90后00后一出生就是独生子女,70后或是80后,他多少有大家庭的观念。
凤凰网:人口问题对于国家是笔“大账”,但每个个体也有自己的“小账”, 此前有专家呼吁向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此类言论宣战,是不是意味着这两个账本挺难算一块去?
任泽平:所谓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无奈,我们的婚育成本太高了。
刚才讲的中国生育成本在全球排第二,我们现在没有生育补贴,普惠的托育服务是一个空白,还面临着高房价的困境。
如果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,像北欧一些国家的生育率都得到了反弹。在中国,我们对于二孩三孩的家庭进行补贴,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
因此,我认为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喊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无奈,同时也是对公共政策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呼唤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高房价和生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?
任泽平:房价过高抑制生育,它也属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一部分,因为房价是所有成本之源,我们生活生产办公都跟房价有关,我们买个菜,菜市场租的摊铺也都是有成本的。
凤凰网:也有人认为,近年来地产下行,其背后根本原因也是人口红利的退潮。
任泽平:我讲过一个观点叫“房地产短期看金融、中期看土地和长期看人口”,我们会出现大量房子过剩,这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、就业甚至金融风险。日本有前车之鉴,失去了30年。
但人口问题大家以为只影响房地产吗?没有年轻人了,你的创新会下降。比如说在发达国家,美国的创新活力很强,因为美国生育率到现在还能达到1.8,而且它有大量移民,基本都是年轻人。
再看欧洲,大家说欧洲已经是老去的欧洲,欧洲这么多年在技术方面,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都没有很大的贡献。中小企业不活跃,翻来覆去几十年就是那几个老牌的大企业,它没有诞生新的伟大企业。
中国过去诞生了一批,从当年的海尔、海信、美的,后来的联想、阿里巴巴、腾讯,这些年字节跳动,诞生了一批批伟大企业,为什么呢?是因为中国1962~1976年的这批婴儿潮还在。当这批婴儿潮老去以后,中国的创新靠谁?
我们会面临一个可能比日本还严重的老龄化、少子化社会,更重要的是我们未富先老,日本人均GDP已经到六七万美元,我们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。
所以我们要一起努力,形成社会共识,来推动一些改变。有句话调侃说“在发钱还是发券之间选择了发文件”,光喊口号是不行的。我们对鼓励生育的很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。
凤凰网:如果中国的人口还是持续下降,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未来都将呈收缩趋势?曾经的18万亿是不是就会成为历史绝唱?
任泽平:这是一个好问题。房地产长期来说还是跟人口有关,人才是房子最根本的需求。如果没有人,它肯定过剩,甚至是泡沫。那么现在来看,18万亿的销售额已经成为历史绝唱,它肯定是一个峰值了。
当然重点是未来。我们人口老龄化、少子化加速到来,如果这个局面不能得到根本的扭转,不仅是房地产,钢铁、家电、玻璃、水泥等等都会遇到它的历史峰值,都可能面临着漫长的下行周期,整个经济向下是没有底的。
凤凰网:也有观点认为房地产还存在结构性机会,从“有房住”到“住好房”,刚需变成改善,来支撑房地产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任泽平:首先它是一个总量放缓,另外是结构分化。
总量放缓,从刚需变成改善型需求为主,但如果说未来我们通过改善型需求来拉动房地产增长,这是一个伪命题。
因为整个需求都在大幅下降,结构性的改善只能说是局部的优化调整。如果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,房地产大势向下,深层次经不起推敲。
第二个是区域分化,中国人口峰值已经出现了,那么未来人口往都市圈城市流入。
中国20%的城市人口还在增长,主要靠流入,但这些城市的生育率也不行,人口增长主要靠从别的地方迁过来。
而80%的城市面临着人口停滞、流出,那些城市面临着漫长的巨大的去库存压力,这就是“房地产长期看人口”。
凤凰网:当前,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被重申,政策组合拳如放开限购、降低利率、政府收储等落地。在您来看,目前的手段“打到七寸”了吗?
任泽平:这一系列的组合拳,对中国经济的止跌回升会起到一些作用,但是应该叫“乍暖还寒”,它只是初步见效。房地产调控都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,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
房地产问题的关键,一二线城市高房价,三四线高库存,根源是人力错配。
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土面积,为什么就导致了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,我们缺地吗?这个跟土地财政有关,卖高价地以后,面粉贵了,面包会变贵。
一线城市高房价有没有可能解决?当然可以。技术上,比如跟人力挂钩。北京为什么房价高?价格是什么?是供求的结果,需求多、人多,但是房子供给不足,肯定高房价。那么北京的房子,供给增加一倍,房价肯定下去了。
再看东北、西北,一些低能级城市,库存过剩。
以前国土规划要区域均衡发展,但是区域均衡发展在经济学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。我们违背了经济规律,就付出了代价。
土地指标是给人服务的,应该跟人力挂钩。人口往大城市流入,那就给它供地;人口从小城市流出,就别给它供地。供求平衡了以后,就不可能存在这边高房价那边高库存,这一定是政策出现了重大失误所带来的。
人力挂钩,房价就稳住了。房价稳住以后,大家幸福指数就高了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那么您认为接下来政策会向哪方面发力呢?
任泽平:我认为应该继续降息,房地产调控力度还可以更大一点,一线城市就可以全面放开。
调控要缓,救市要急,出手要快,出手要重,信心比黄金重要。
我们能拿出10万亿来化债,能不能拿出3万亿来支持生育?我认为3万亿支持生育,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远远超过10万亿化债。用3万亿做生育补贴,至少可以带动6万亿的消费。孩子的教育、生活消费,它有一个很大的乘数效应。
还有要提振民营经济信心,堪称10万亿刺激。我们要放水养鱼,休养生息,减轻税费,放松管制,提振企业和居民的信心。
凤凰网:您刚才提到10万亿地方化债资源落地,这个数字规模是否符合预期?对楼市的提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?
任泽平:现在大家很关注化债,是6万亿、10万亿还是12万亿,其实它是一个6+4+2的组合,新增了6万亿额度化解隐形债,再拿出4万亿专项债,还有棚改2万亿,6+4+2一共是12万亿。
化解地方隐性债务这个规模还是挺大的,值得点赞,体现了政府公共部门的专业和勇气,这个规模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。
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重点,化债不应该是简单化地方政府的债,现在企业债务压力也很大。
我认为化债要有一个优先顺序,优先偿还企业的债务。企业拿到钱,可以给工人发工资,企业才可以去做投资,工人才会去消费,我们国民经济就活了。
凤凰网:您在2014年9月2日写的《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》,预测“5000点不是梦”,伴随A股在2015年一路高涨突破5000点,这也让您一战成名。到现在刚好过了10年,您现在对A股的预测是什么?
任泽平:好汉不提当年勇,预测是一方面,最重要是把握规律。
我提出一个观点,“房价和股价,短期是货币的晴雨表,长期是经济的晴雨表,最终是信心的晴雨表”。
股民有信心肯定买股票,房子也一样。我有信心觉得未来会更好,房价也会涨,中国经济也会好,大家肯定去买房子。为什么现在房地产市场不好,核心还是信心问题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您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中提出“悲观者正确,乐观者前行”,在当前形势下,悲观、贩卖焦虑更像一种潮流,年轻人对未来应该怎样保持乐观?
任泽平:人还是要往前看,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,提升自己的技能,调整自己的心态,提升自己的认知,把自己变得更好。
凤凰网:您之前提到我们处于一个大变革、大转型的时代,人工智能、新能源两大发展趋势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。很多人预测,未来70%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尤其是基础性的、重复性的岗位会消失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未来的企业和个人有什么机会?又将面临哪些风险?
任泽平:人工智能的趋势已经形成了,就跟当年互联网一样,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。你要对抗它,你也阻止不了它的技术进步。人工智能,浪潮已至。
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行业,最重要的是你不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但你一定会被会用人工智能的人替代。
凤凰网:我们注意到您今年的年终秀演讲题目是点燃希望·再出发,这背后有怎样的思考?年终演讲这件事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?
任泽平:办这场年终秀我希望达到三个效果,第一个是到年底给大家打打气。
过去这一年大家也都不容易,无论企业好差,个人快乐还是悲伤,到年底了大家总需要打打气。所谓的悲观者正确、乐观者前行,世界终将属于长期乐观主义者,所以叫“点燃希望·再出发”。
第二,鸡汤是要喝两口的,但也不能都是鸡汤。希望能够帮大家看清未来的趋势,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,你所谓的成就都是时代给机会,就是顺势而为。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?未来的趋势是什么?我们怎么抓住这些机遇再出发,这是我想达到的第二个效果。
第三,希望达到“三个满意”,老百姓满意,企业家满意,国家满意。老百姓满意,老百姓觉得喜闻乐见,挺接地气儿;企业满意,听完之后很受启发;国家满意,很正能量。要达到这三个满意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很难,我会努力的。
凤凰网:在您身上有很多标签,学者、网红经济学家、连续创业者、情感博主、鸡汤作家,以及生物科技行业的老板,借用时髦的话来说,就是六边形战士、斜杠青年,您比较能接受哪一个?
任泽平: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,一个手艺人。
我做了20年经济学研究,就是一个经济学手艺人。情感博主这是自嘲,玩笑话。我这个人比较真诚,不喜欢装。
人生短暂,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。做生物技术企业,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探索,人生就是一个旅程。
“人口因素十分重要,是长周期、慢变量,势大力沉。”在2024年最新出版的《大国人口》一书中,作者知名经济学家、泽平宏观创始人任泽平以此为起笔。
据《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》统计数据,2023年我国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,总和生育率1.0左右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。基于这个背景之下,任泽平团队呼吁应加大力度放开并鼓励生育。
人口在中国经济长周期及结构转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问题宏大,却已经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。最直观的体现,是在多种论断中,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消费欲望不足,房地产企业频繁出现流动性危机,人口问题都被描述为问题背后的“基本面”。
楼市之外,人口变化又会对消费、股市、债市等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什么影响?应如何预防和应对扑面而来的人口危机?
为此,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与任泽平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,围绕当前少子化、老龄化、不婚化三大困境,探讨房地产、地方化债、股市的破局之道及趋势。
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:
凤凰网:我们关注到您的新书《大国人口》,直击当前热点话题——人口。在您看来现在我国人口问题是怎样的现状?
任泽平:中国人口有三个趋势:老龄化、少子化、不婚化。
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儿童少了老人多了,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应该是空前的。中国的生育高峰是在1962~1976年,70年代末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单孩政策,生育率就断崖式下降。
1962~1976年,我们总和生育率大约是6左右,当时出生的这一批人,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,是我们的人口红利,但这一批人正好在未来的5~10年加速退出劳动力市场,开始进入老龄化。
中国未来的老龄化有多严重?根据测算,再过二三十年,大约2050年到2060年,中国人口的1/3 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。什么概念?我们会比日本的老龄化还要严重。日本现在65岁以上人口大约占29.3%。
第二个少子化,现在中国的少子化已经非常严重。2023年生育率是1.05。美国的生育率是1.8,法国大约也是1.7~1.8,英国、德国大约是1.6,而日本的生育率是1.3。我们比欧美国家的生育率低了50%,比日本还低了20%,少子化生育率在全球排倒数第二。
第三是不婚化,现在离婚率上升,结婚率在下降,年轻人不愿意结婚,更不用说生孩子了。
凤凰网:这三大人口趋势,目前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吗?
任泽平:我们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还没有形成共识,如果你真的估计到它的严峻性,你一定会下决心去改变。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太高了,中国的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二,中国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全球正数第二,换句话说,我们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,但是全球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最高的国家。
所以才要呼吁降低生育成本,要发钱。
凤凰网:现在解决问题的窗口期还在吗?
任泽平:最早我们呼吁放开生育,呼吁放开三孩,当时争议还比较大。五六年前呼吁放开生育,大家的担心是一放开会不会出现人口大爆炸?其实这些担心根本不会存在,但如今再不放开就晚了。
凤凰网:在社交媒体上,很多90后00后对“鼓励生育”存在一定的抗拒。
任泽平:生孩子不要指望90后00后,要指望70后或者80后。90后00后一出生就是独生子女,70后或是80后,他多少有大家庭的观念。
凤凰网:人口问题对于国家是笔“大账”,但每个个体也有自己的“小账”, 此前有专家呼吁向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此类言论宣战,是不是意味着这两个账本挺难算一块去?
任泽平:所谓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无奈,我们的婚育成本太高了。
刚才讲的中国生育成本在全球排第二,我们现在没有生育补贴,普惠的托育服务是一个空白,还面临着高房价的困境。
如果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,像北欧一些国家的生育率都得到了反弹。在中国,我们对于二孩三孩的家庭进行补贴,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
因此,我认为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喊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无奈,同时也是对公共政策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呼唤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高房价和生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?
任泽平:房价过高抑制生育,它也属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一部分,因为房价是所有成本之源,我们生活生产办公都跟房价有关,我们买个菜,菜市场租的摊铺也都是有成本的。
凤凰网:也有人认为,近年来地产下行,其背后根本原因也是人口红利的退潮。
任泽平:我讲过一个观点叫“房地产短期看金融、中期看土地和长期看人口”,我们会出现大量房子过剩,这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、就业甚至金融风险。日本有前车之鉴,失去了30年。
但人口问题大家以为只影响房地产吗?没有年轻人了,你的创新会下降。比如说在发达国家,美国的创新活力很强,因为美国生育率到现在还能达到1.8,而且它有大量移民,基本都是年轻人。
再看欧洲,大家说欧洲已经是老去的欧洲,欧洲这么多年在技术方面,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都没有很大的贡献。中小企业不活跃,翻来覆去几十年就是那几个老牌的大企业,它没有诞生新的伟大企业。
中国过去诞生了一批,从当年的海尔、海信、美的,后来的联想、阿里巴巴、腾讯,这些年字节跳动,诞生了一批批伟大企业,为什么呢?是因为中国1962~1976年的这批婴儿潮还在。当这批婴儿潮老去以后,中国的创新靠谁?
我们会面临一个可能比日本还严重的老龄化、少子化社会,更重要的是我们未富先老,日本人均GDP已经到六七万美元,我们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。
所以我们要一起努力,形成社会共识,来推动一些改变。有句话调侃说“在发钱还是发券之间选择了发文件”,光喊口号是不行的。我们对鼓励生育的很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。
凤凰网:如果中国的人口还是持续下降,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未来都将呈收缩趋势?曾经的18万亿是不是就会成为历史绝唱?
任泽平:这是一个好问题。房地产长期来说还是跟人口有关,人才是房子最根本的需求。如果没有人,它肯定过剩,甚至是泡沫。那么现在来看,18万亿的销售额已经成为历史绝唱,它肯定是一个峰值了。
当然重点是未来。我们人口老龄化、少子化加速到来,如果这个局面不能得到根本的扭转,不仅是房地产,钢铁、家电、玻璃、水泥等等都会遇到它的历史峰值,都可能面临着漫长的下行周期,整个经济向下是没有底的。
凤凰网:也有观点认为房地产还存在结构性机会,从“有房住”到“住好房”,刚需变成改善,来支撑房地产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任泽平:首先它是一个总量放缓,另外是结构分化。
总量放缓,从刚需变成改善型需求为主,但如果说未来我们通过改善型需求来拉动房地产增长,这是一个伪命题。
因为整个需求都在大幅下降,结构性的改善只能说是局部的优化调整。如果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,房地产大势向下,深层次经不起推敲。
第二个是区域分化,中国人口峰值已经出现了,那么未来人口往都市圈城市流入。
中国20%的城市人口还在增长,主要靠流入,但这些城市的生育率也不行,人口增长主要靠从别的地方迁过来。
而80%的城市面临着人口停滞、流出,那些城市面临着漫长的巨大的去库存压力,这就是“房地产长期看人口”。
凤凰网:当前,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被重申,政策组合拳如放开限购、降低利率、政府收储等落地。在您来看,目前的手段“打到七寸”了吗?
任泽平:这一系列的组合拳,对中国经济的止跌回升会起到一些作用,但是应该叫“乍暖还寒”,它只是初步见效。房地产调控都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,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
房地产问题的关键,一二线城市高房价,三四线高库存,根源是人力错配。
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土面积,为什么就导致了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,我们缺地吗?这个跟土地财政有关,卖高价地以后,面粉贵了,面包会变贵。
一线城市高房价有没有可能解决?当然可以。技术上,比如跟人力挂钩。北京为什么房价高?价格是什么?是供求的结果,需求多、人多,但是房子供给不足,肯定高房价。那么北京的房子,供给增加一倍,房价肯定下去了。
再看东北、西北,一些低能级城市,库存过剩。
以前国土规划要区域均衡发展,但是区域均衡发展在经济学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。我们违背了经济规律,就付出了代价。
土地指标是给人服务的,应该跟人力挂钩。人口往大城市流入,那就给它供地;人口从小城市流出,就别给它供地。供求平衡了以后,就不可能存在这边高房价那边高库存,这一定是政策出现了重大失误所带来的。
人力挂钩,房价就稳住了。房价稳住以后,大家幸福指数就高了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那么您认为接下来政策会向哪方面发力呢?
任泽平:我认为应该继续降息,房地产调控力度还可以更大一点,一线城市就可以全面放开。
调控要缓,救市要急,出手要快,出手要重,信心比黄金重要。
我们能拿出10万亿来化债,能不能拿出3万亿来支持生育?我认为3万亿支持生育,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远远超过10万亿化债。用3万亿做生育补贴,至少可以带动6万亿的消费。孩子的教育、生活消费,它有一个很大的乘数效应。
还有要提振民营经济信心,堪称10万亿刺激。我们要放水养鱼,休养生息,减轻税费,放松管制,提振企业和居民的信心。
凤凰网:您刚才提到10万亿地方化债资源落地,这个数字规模是否符合预期?对楼市的提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?
任泽平:现在大家很关注化债,是6万亿、10万亿还是12万亿,其实它是一个6+4+2的组合,新增了6万亿额度化解隐形债,再拿出4万亿专项债,还有棚改2万亿,6+4+2一共是12万亿。
化解地方隐性债务这个规模还是挺大的,值得点赞,体现了政府公共部门的专业和勇气,这个规模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。
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重点,化债不应该是简单化地方政府的债,现在企业债务压力也很大。
我认为化债要有一个优先顺序,优先偿还企业的债务。企业拿到钱,可以给工人发工资,企业才可以去做投资,工人才会去消费,我们国民经济就活了。
凤凰网:您在2014年9月2日写的《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》,预测“5000点不是梦”,伴随A股在2015年一路高涨突破5000点,这也让您一战成名。到现在刚好过了10年,您现在对A股的预测是什么?
任泽平:好汉不提当年勇,预测是一方面,最重要是把握规律。
我提出一个观点,“房价和股价,短期是货币的晴雨表,长期是经济的晴雨表,最终是信心的晴雨表”。
股民有信心肯定买股票,房子也一样。我有信心觉得未来会更好,房价也会涨,中国经济也会好,大家肯定去买房子。为什么现在房地产市场不好,核心还是信心问题。
(任泽平接受凤凰网《问渠人物》专访)
凤凰网:您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中提出“悲观者正确,乐观者前行”,在当前形势下,悲观、贩卖焦虑更像一种潮流,年轻人对未来应该怎样保持乐观?
任泽平:人还是要往前看,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,提升自己的技能,调整自己的心态,提升自己的认知,把自己变得更好。
凤凰网:您之前提到我们处于一个大变革、大转型的时代,人工智能、新能源两大发展趋势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。很多人预测,未来70%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尤其是基础性的、重复性的岗位会消失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未来的企业和个人有什么机会?又将面临哪些风险?
任泽平:人工智能的趋势已经形成了,就跟当年互联网一样,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。你要对抗它,你也阻止不了它的技术进步。人工智能,浪潮已至。
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行业,最重要的是你不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但你一定会被会用人工智能的人替代。
凤凰网:我们注意到您今年的年终秀演讲题目是点燃希望·再出发,这背后有怎样的思考?年终演讲这件事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?
任泽平:办这场年终秀我希望达到三个效果,第一个是到年底给大家打打气。
过去这一年大家也都不容易,无论企业好差,个人快乐还是悲伤,到年底了大家总需要打打气。所谓的悲观者正确、乐观者前行,世界终将属于长期乐观主义者,所以叫“点燃希望·再出发”。
第二,鸡汤是要喝两口的,但也不能都是鸡汤。希望能够帮大家看清未来的趋势,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,你所谓的成就都是时代给机会,就是顺势而为。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?未来的趋势是什么?我们怎么抓住这些机遇再出发,这是我想达到的第二个效果。
第三,希望达到“三个满意”,老百姓满意,企业家满意,国家满意。老百姓满意,老百姓觉得喜闻乐见,挺接地气儿;企业满意,听完之后很受启发;国家满意,很正能量。要达到这三个满意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很难,我会努力的。
凤凰网:在您身上有很多标签,学者、网红经济学家、连续创业者、情感博主、鸡汤作家,以及生物科技行业的老板,借用时髦的话来说,就是六边形战士、斜杠青年,您比较能接受哪一个?
任泽平: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,一个手艺人。
我做了20年经济学研究,就是一个经济学手艺人。情感博主这是自嘲,玩笑话。我这个人比较真诚,不喜欢装。
人生短暂,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。做生物技术企业,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探索,人生就是一个旅程。